宜兴之战,太平军前脚刚据城,清军后脚回夺
2022/10/11 来源:不详早期白癜风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1003/4487596.html
宜兴“亘万岭于西南,绕五湖于东北”,中部有东、西连贯而过,境内湖汊、水道繁多。同时,因其位于苏、浙、皖交界处,“水陆冲隘,势所必争”,故在太平天国时期经常受到侵扰。下面本文将讲述太平天国在宜兴时与清兵展开的抢夺县镇的军事较量。
一、战争前夕的纷扰
早在咸丰三年()初太平军到达江宁时,宜兴、荆溪县城便受到震动,“城中讹传贼下东坝,居人皆狂奔,夺城出,晰明方止”。宜兴、荆溪在咸丰四年至九年“均因邻近被兵,奉上谕,应征地丁银米,着减免一成”,由此可见太平军的侵扰己经影响了宜兴的正常赋税征收,各乡居民人心惶惶。
丰义村的无赖“逞势横行,远近约有百数十人,约期先劫村中殷户,以为起事先声”,正当他们在土地庙“杀鸡滴血为盟”时,储氏族人储百龄“暗呼族叔书生、侄品元等多人,乘其未发,打进庙门,群棍云散,村赖以安”。
不仅城乡因太平军的影响而骚乱不止,南部山区棚民也蠢蠢欲动。宜兴“南山自张渚、湖直达长兴、广德、闽越封禁之山,往时温、台、泉、漳客民结棚种山,谓之棚民,稍有灾授,往往不靖”,这些棚民生活水平低下,遇到天灾人祸更容易结群起事。咸丰三年,“江宁陷后,南山棚民意欲作乱,县令景其淦抓获二人杖毙”。咸丰五年,“温州人林阿喜到荆溪湖汉山中,诱使棚民作乱,被山中人擒获送县”。
同时,宜兴便捷的水路,也给太湖群盗趁乱骚扰提供了可能。咸丰八年,“太湖盗舟泊兰右港,村人闻于县,守备方锦荣率卒众往捕……中伏盗火枪死”。“邑令前后以贼上闻死事者,赐恤入忠义祠,其实皆盗之假贼旗帜者也”。至咸丰十年(),太平军对宜兴的零星骚乱最终演变成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二、县城的军事较量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军的形势急转直下,虽然重设五军主将作为领导核心,稳定了后半期的战局,但一直处于对清军被动防御的境地。咸丰十年初,清军江南大营围困天京,太平军依照“攻敌人所必救”的策略,远袭杭州,待清军分兵救杭州时,回师天京,于闰三月十五日破江南大营,解了天京之围。
闰三月二十一日太平军着手制定以后的进军战略。据洪仁矸自述,“英王意在救安省,侍王意取闽、浙,独忠王从吾所议云:为今之计,自天京而论,西距川、陕,西北距长城,南距云、贵、两粤,俱有五六千里之遥。惟东距苏、杭、上海,不及千里之远。厚薄之势既殊,而乘势下取,其功易成。一俟下路既得,即取百万买置火轮二十个,沿长江上取。
另发兵一枝,由南进江西,发兵一枝,由北进蕲、黄,合取湖北。则长江两岸必为我有,则根本可久大矣”。李秀成自述里也提到、、自六解京围之后,息兵三日。天王严诏下颁,命我领本部人马去取常、苏,限我一月肃清回奏"。太平军的战略是先定苏浙(东征),再取湖北(西征),宜兴属于其东征的军事目标之一。
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以及定南主将黄文金、陈玉成部靖东主将刘玱琳等,率领东征军自天京出发,经句容、丹阳,到常州后兵分两路,李秀成、李世贤东进无锡、苏州、上海,杨辅清南进宜兴。
三、双方兵力对比
太平军进攻之时,驻守宜兴的是常州营右军守备和太湖水师右营守备的绿营水陆军。常州营右军守备及其下辖千总、外委千总、把总、外委把总各一员,分驻城南门内、和桥、湖汷、徐舍、张渚;额外外委一员,驻城内协防,咸丰五年又增加两名,驻扎深溪桥、杨巷。咸丰五年以前“额兵—百五十五名”,其中“马战兵六名,外委千总一员、外委把总一员、额外外委一员在内,步战兵三十七名,守兵百十二名”。
太湖水师右营守备驻扎宜兴,下辖千总一员,驻阳湖境马迹山,把总二员,分驻吴县境鼋山、荆溪凰川;外委三员,分驻吴县境鼋山、阳湖境马迹山、无锡境独山门;额外外委三员,一协防吴县境鼋山,一巡湖,一随巡。太湖水师右营“额兵三百八十二名”,其中马战兵六名,步战兵八十三名,同守兵二百九十三名。
同治十年()清政府对水师进行了裁撤,其兵力为二百九十六名,其中“舵兵十八名,头兵十八名,炮兵三十六名,桨兵百九十二名,稿书二名,书识二十名,差兵十名。八团舢板两号,每号蛇兵一名,头兵一名,炮兵二名,桨兵十六名,共二十名。营官管带一号,随巡把总管带一号。
长江舢板十六号,每号舵兵一名,头兵一名,炮兵二名,桨兵十名,共十四名。千、把、外委等弁各管带一号。坐船十九号,内管官二号,千、把、外委等弁各一号”,可见水师船只长江舢板船和八团舢板船的攻击力主要在炮兵。除了水陆军以外,还有“弓兵捕盗贼,隶于县僚”,下邾巡检、钟溪巡检、张渚巡检、湖没巡检各有弓兵二十一名。
综上,驻宜兴的官兵,有常州营右军守备所辖兵力分布在宜兴各重要关口,水师右营守备所辖兵力分布在宜兴濒临的太湖西岸,此外还有各巡检所辖的弓兵,总计兵力六百二十余名。但是,这些常驻兵力人数不多且驻地分散,不足以抵挡太平军大部队的进攻。
在太平军逼近宜兴的途中,清廷于二月调遣浙江提督郑魁士率军前来镇守,三月,派通永镇总兵刘季三率兵替换了郑魁士。据统计,道光朝通永镇总兵直接统辖的有兵员人,兼辖的兵员人;光绪朝通永镇总兵所辖营数比道光朝少了蒲河、乐亭两营,这两个营的兵力共人。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考虑到咸丰十年处于道光朝、光绪朝之间,正常情况下总兵力应当是四五千人左右,但是刘季三不会把所有的兵力都带去支援宜兴,因而所驰援的总兵力应该低于这个数字。而太平军的兵力,据罗尔纲考察,在打败江南大营以前,太平军的兵力并非《太平军目》中所记载的每军有人,实际每军仅有人,即使全部95个军满员也不过23万余人。
其中,由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等率领攻打江南大营的太平军主力部队人数为十余万人。破江南大营以后,虽然太平军主力人数在攻打江南大营过程中有所折损且挥师东进、旋即又分兵两路,但就县志所载“伪辅王杨辅清率贼数万”攻打宜兴县城来看,与数千名战斗力不高、指挥不灵的绿营驻兵相比,太平军仍在数量上有明显优势。
此外,就双方武器装备来看,清军自然有着先进的洋枪洋炮所带来的优势,而太平军使用的武器以刀矛和自制枪炮为主。太平军在后期通过购买西方近代武器,使装备有所改善,相对缩小了其与清军在军事装备水平方面的差距。
此外,双方主将的指挥能力以及战略战术情况,也是影响战争成败的要素。综上,太平军在战斗人员数量方面的军事优势,使其在进攻宜兴城的过程中稍稍处于上风。
四、太平军攻取县城
咸丰十年三月二十五日,太平军自溧阳兵分两路进入宜兴,“一窜张渚,一从杨巷至官村径趋邑治,所过之地,乡民死者无算”。常驻宜兴的张渚巡检程芳祖抵抗南路太平军,张渚巡检仅有弓兵21人,县志载“巡检程芳祖直前当贼焉,大呼,贼刃其手,断指三,乃趋入署告家人,贼后至,杀之,妻崔殉焉”。
北路太平军遇到了乡团的抵抗,“贼由溧阳分窜宜兴界之丰义、官村。经民团击退,官村杀贼尤众,旋率大股趋丰义、官村。数日,无援兵至,民团力不能御,被害尤惨”。二十六日,北路太平军途经杨巷、官村抵达县城西门。
刘季三率兵迎击,“时贼众数万,势猖甚,官军奋力相抗数十合,贼犹不退。刘军扼常富桥而守,见事急,亲燃大炮轰贼,会新调炮船亦至,枪炮齐发,贼前后受敌,官军复以铁骑躏之,贼乃还走,收队”。
这场交锋中,刘季三联合水师炮船将太平军击退。至四月六日,因清军自常州败退无锡,刘季三也从宜兴撤往无锡,炮船随之逃离。此时城中空虚,仅有为数不多的常驻兵、士绅招募的勇兵守御太平军。各局士绅组织招募勇军数百人日夜巡城,与南义社局的勇兵共同防守。然而面对大量的太平军,县城中的兵力微不足道。
四月十三日,太平军辅王杨辅清“率贼数万,自归美桥而南,十二曰晚至和桥,沿途纵火,彻夜火光不绝。十三日午,至三里桥。人有逃入城者,呼曰:贼至矣’。人尚以为惑众也,欲擒之,其人疾走。有顷,贼骑入北门,出南城门。南义社团勇要(邀)诸路贼,少却。居人奔出南门,坻崩潮涌,不可遏止。荆溪县知县田涛、守备洪长庆,声言迎击,先时出城,不返。宜兴县知县周守典为贼所得,伪为医生,得无死”。至此,数万太平军攻下县城。
五、清军夺回县城
清军先将太平军驻扎在城外的关卡进行销毁,此时的太平军从北、东、西三面迎击,然而都败给了为数众多的清军。同时,太平军将领黄呈忠的部队自南方进援,在宜兴城的西面、东面分别被郭松林、戈登的军队打败。
此时宜兴城陷入孤立,清军对其实施全面的包围,于二十四日全面围攻县城,“范贼焚伪府,弃城走,刘佐清开城迎降,官军入城”。从太平军与清军的对抗过程中可以看出,枪炮装备在攻城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上是县城的主要情形,乡村则呈现另一番景象。
六、总结
宜兴作为太平天国后期东征路线上沟通苏、浙、皖三省的孔道,其县城于咸丰十年被太平军辅王杨辅清率军攻陷,并一直处于太平军的牢固镇守之下。在乡村,太平军却受到了乡团的持续抵抗。因宜兴西乡靠近溧阳、金坛、长兴等,容易受那里的太平军侵扰,所以乡团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西乡的丰义、杨巷、潘家坝地区,使这些地区乡团的抵抗显得异常激烈。乡团在人数、装备、训练、统一指挥方面比不上太平军的职业化军队,乡团的抵抗往往最终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