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武清的名字是这样来的,涨知识了
2023/6/4 来源:不详来源:武清文旅
最关于武清的历史记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小编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清人知道武清的古称有“泉州”“雍奴”两种称呼,后来唐天宝元年(年),才正式更名为武清。至于“泉州”和“雍奴”是哪个朝代的称呼,老一辈的人大多说是西汉,这些说法来自《武清县志》(年版):“武清,古为泉州,汉泉州、雍奴二县之地”“[大事记]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年),武帝刘彻置十三州,始改泉州为县。”
武清区是年10月撤县建区的,并且是天津首个撤县建区的县。武清县名到现在已经沿用了有年的历史了。据历史记载武清区自然灾害频发,曾经还发生过地震、海啸。虽然如今的武清区再没有海啸侵袭,但是还是经常感受到地震波,只是振幅很小,不易感受而已。据历史记载正是因为古时数次地震、海啸,才使得大量有价值的历史文献资料丢失(尤其是最早期的《县志》),这为如今考察历史留下了不少的谜团,也让武清一名的来历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是年全国开展地名普查的时候,县地名办公室对武清县的县名来源以及历史上的变迁过程展开调查,尤其是对“武清”县名的含义“稽之牒记,质诸故老”,考查人员查遍了有关史志的资料都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诠释。武清县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也只有一本清乾隆七年版的《武清县志》。该志对武清县名的记载是“武清之为邑也,秦以前未识何名,稽诸史册,盖汉泉州,雍奴二县地也……汉置十三州,泉州、雍奴二县,属幽州之渔阳郡,后汉因之,今县城南四十里有泉州故城在焉。”《水经注》记载:“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故名”。太平真君七年,废泉州入雍奴县……天宝元年,改为范阳节度使,更雍奴县为今名。后面县地名办又在民国二十年吕式斌著《今县释名》中查到:“武清,汉雍奴泉州县地,唐天宝初改今名……清河自渤海章武来,东北至泉州北入滹沱,武清盖因清泉河清河为名。”所以就将其作为了“武清”县名的含义,载入了年版的《天津市武清县地名录》。
第二种说法是在年6月,武清县地名办将在《武清县地名录》的编委会上通过了定稿,当时的县志办也提出:这本书对“武清”的释义采用的是民国二十年的吕式斌著作的《今县释名》中的诠释“水自南出山谓之清泉河,东至雍奴县,西入笥沟,又云,清河自渤海章武来,东北至泉州北入滹沱。武清盖因清泉河、清河为名。”值得商榷。理由就是:“民国二十年出版距离现在太近了,而且清泉河有“清”无“武”,“武”从何而来,不得其解。并且建议用雍奴薮九十九淀中的武盍淀,清淀两淀词头合为武清好”。当时的武清县地名办出于慎重起见,所以在年7月编辑出版的《武清县地名录》中,对武清县名的解释仍然采用《今县释名》登载的说法。
年12月的时候,新修的《武清县志》出版了。在志书正文“建置沿革”中一个字都没有提到“武清”释义,而是在附录“考辩”中提出了:《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载有“唐天宝元年改全国重复及不稳定县名处,雍奴属不稳定县名之列,更名武清”。年吕式斌著的《今县释名》中称:“武清盖因清泉河、清河为名。”此说也值得商榷。
这里说是商榷透露出两个信息:一个是当时的县志办不承认吕著的诠释,另一个是想要采用“洼淀拼凑说”。
第三种说法是按照上海图书馆珍藏的明代郭子章所著的《郡县释名》中记载到:“武清县,本汉雍奴县,唐改武清,武功廓清之义也。”意思就是说武清县本来是西汉的雍奴县,唐朝改名叫做武清县,经过小编多方查询终于查到,雍奴自古就是盛行武艺的地方,起名武清是想要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安定四方,最终达到“寰宇大定,海内清一”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