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圣人佛与十方诸佛关系非同一般
2022/10/5 来源:不详本文来源:《清心随笔》之《优婆塞戒经》研读笔记
《优婆塞戒经》是在家人修行的根本戒律,虽然全部经文只有七卷二十八品,但是所阐述的意义及其深广,因为特别为在家信众弘扬菩萨道的修行。
集会品第一
(一)佛陀在舍卫国只陀林中阿那分坻精舍的时候,尔时集会的人有四大类:
1、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
2、比丘尼五百人。
3、优婆塞千人。
4、乞儿五百人。
(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No.)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陀林中阿那分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优婆塞,五百乞儿。
我是这样听佛说的:
当时,佛陀在舍卫国只陀林中阿那分坻精舍,一同在场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五百位比丘尼、一千位优婆塞以及五百位乞儿。
1、三分科经
佛经的正文部分分为三部分:
序分(由通序和别序两部分组成)
正宗分
流通分
序分:集会品第一。
正宗分:发心品到般若品供二十七品为正宗分。
流通分:最后的两行为流通分。
2、通序
本品的第一段为通序,通序包含六部分的内容,即六事:
信、闻、时、主、处、众等。六事主要说明佛陀讲说此经的时间、地点、听众等,六事具备则本部经文真实可信,符合佛法,因此,序分也称之为“六成就”。
4、[如是我闻]
阿难是集结本经之人,在佛陀的弟子当中多闻第一,记持不忘。佛陀灭度后第一次集结佛教经典的时候,由五百位弟子推举阿难结集经藏、优婆离集结律藏、大迦叶结集论藏。
这部经就是阿难所结集。追叙本经的时候“如是我闻”就是叙述自己亲耳听到。“我”是结集者阿难的自称。“如是”的含义极为深广,指本经的文义,如此的经义是我亲自从佛而听到的。以此说明不是道听途说,凭空杜撰。
通序中这一句阐明了“信与闻”二事。
5、[一时]
表示时间。佛经一般不特别说明某年某月某时。原因有二:
广义的天上人间的年月日长短不一。狭义的各国的历法也不尽相同。因此用一时来说明。
通序中“一时”阐明了“时”。
6、[佛]
“佛”是梵音,全称应该是“佛陀”,或者叫做“浮图”“浮屠”。浮图一般中文指塔,其实,塔是供佛舍利的地方,以此来代表佛陀。
佛陀的本义是“觉者”,觉是觉悟。佛陀的觉不仅是自觉、觉他,而且觉性圆满。换言之,佛陀是最完美者。
①、觉者与圣人的区别
觉与中文的“圣人”相近但又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中国的老子、孔子也可谓圣人。佛教中的阿罗汉、辟支佛以及地上菩萨都可以称之为圣人。但是佛是圣中圣。
阿罗汉:是佛教中小乘修行的最高果位,自觉之人。
辟支佛:是佛教小乘中无师自觉的人,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
十地菩萨:大乘佛教中,从凡夫到成佛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五十二种果位,分别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十地以上的菩萨就是圣人了。
佛是觉者,阿罗汉、辟支佛乃至大菩萨们都不能叫做觉者,所谓觉者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换言之就是“无上正遍觉”。
“无上”就是至高无上。
“正”就是正而不谬。
“遍”就是遍而不偏。
大菩萨们圣人也是正遍的觉悟,但是不够“无上”,不够圆满。
阿罗汉、辟支佛虽然觉悟,但只是自觉。缺少“觉他”更没有圆满。
唯有佛是福智两足。
②、释迦牟尼佛与十方诸佛的关系如何?
佛是大乘佛教中是通称。比如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等等,乃至十方世界无量诸佛,都可以称为佛。但是我们居住的娑婆世界只有释迦牟尼教法化行,因此可以单成为佛。其他的佛则需要加以别名于前。如药师佛。本经中佛就是指释迦牟尼佛。
虽然十方诸佛名字各异,但是十方诸佛福智均等,他们所证所说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应机设教上各有方便的不同,一佛说等于一切佛都在说。我们归依一佛就等于归于十方诸佛。不是仅仅皈依释迦牟尼佛。
7、[舍卫国]
历史上在中印度,现在的尼泊尔境内。中印度不仅仅只有舍卫国一国,还有好多国家。
“舍卫”是印度语的音译。中文的意思是礼德,利仪道德之国家。
9、[只陀林中阿那分坻精舍]
著名佛教圣地,也叫做祗树给孤独园、胜林给孤独园、祗桓精舍、祇洹精舍、祇园精舍等。位于古印度。比如金刚金中称之为祗树给孤独园。
只陀:是舍卫国太子的名字。
阿那分坻精舍:是印度语的音译。中文意思是“善施”。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给孤独长者”。以布施给孤独之人而闻名。也成为善施长者。
林为只陀太子所有,精舍为给孤独长者所有,合称为“只陀林阿那分坻精舍”。
这里原来是只陀太子的地方,给孤独长者想购买供养佛,只陀太子戏说:“黄金铺地后方可。”,长者供佛心切,又有家产,于是拿出全部的黄金铺在这里,只陀太子非常感动,叫停了铺地的行为,就把这块地方卖给了长者,留下树林自己供佛,因此称为只陀林。长者得到园林后,建筑成精美的房舍供佛,故称之为“阿那分坻精舍”。
精舍正是说明通序中的六成就之“地”。
10、[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优婆塞,五百乞儿]
①、大比丘僧
比丘:不是比于“孔丘”,比丘是印度语的音译。中为是“乞士”的意思。因为出家之人不事生产,而且要将家财全部舍去,常常乞食来资粮生命。还有乞法以资粮慧命的意思,换言之就是求法。换言之,从佛出家,通过学修佛法除去烦恼,了脱生死。
僧:错误理解非常普遍。比如,认为是出家人的“姓”,还有的人认为出家人就是“僧”。
僧也是印度语的音译。全称为“僧伽”,中文的意思是“众”,因此,切确说僧就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
这个团体行持戒律,依照比丘律而行持者为比丘僧。依据比丘尼律而行持者为比丘尼。也可以叫做比丘尼僧。
因此,僧就是出家各类团体的统称。
大比丘僧:是指证得阿罗汉果、发大菩提心、有大功德的人。当然,比丘的程度非常多,有的证果而度化众生,也有的破戒而退堕,还有新学之人。
②、比丘尼
尼也是印度语的音译。比丘尼在佛教历史上比比丘晚一些。佛成道后二三十年,因为佛的姨母出家才有了比丘尼。
③、优婆塞
在家的男居士
④、乞儿
是指普通乞食者。与比丘不同,不仅乞食,还有乞法。
这一句阐明了本经的通序六成就的“众”。
总之,本经的开卷就如同会议记录一样:如是我闻,记录人的自署。法会的时间。会主。会地。会众。这部佛经证据确凿,永久可信。通序“六成就”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