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追梦人中国日报网
2022/12/26 来源:不详弄潮儿,涛头立,帆起听潮声──
沿潮白河岸林荫大道一路向前,河面波光粼粼,潮平岸阔,渔帆点点。两岸绵延的林带犹如翡翠点缀着潮白明珠,每一株绿植讲述着向“阳”的信仰,充满新时代气息的新农村嵌落在平方公里的“宝地”上。
这里是天津市宝坻区,辖6个街道、18个镇,常住人口92万。历史上商贾云集、物阜民丰、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如今,依然是天津优质水稻的主产区。
像许多农村一样,“空心化”现象也是这里乡村的缩影,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儿童成了村里的真正“主人”,寂静的村庄,冷清成为常态。
“人气”怎样热起来?“心气”怎样聚起来?区委开出了方子: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抓实,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宝坻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国试点区的一年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全区普及。转变,悄然发生……
走进宝坻的村庄,道路两侧农户外墙,以书法、漫画等形式,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来到村史馆,乡土文化的展示,记录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变迁;走进村文明实践站,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村规民约吸引人们驻足。
新时代文明实践让这里的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体育广场、老年日照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都“火”了起来,村民想进哪门进哪门,原来无事不登门的村委会,现在成了村民每天的打卡地,学习宣讲、健身下棋、唱歌跳舞、读书写字……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在村里,老人和特困群众有人帮;老人家的午饭,有了“幸福食堂”;孩子放学了,“四点半课堂”有去处……穿梭奔跑于他们中间的,是一群佩戴志愿服务标识的“红马甲”。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总书记的话正激励着宝坻文明实践的脚步星夜兼程,砥砺前行。
领头雁锐意创新──
资源活起来,阵地火起来
方家庄镇小杜庄,有位“80后”小书记杨秋静。
去年端午节前,村委会上,她提出为孤寡老人包粽子,却遭遇“三连问”──
“你会包吗?”
“谁给你包?”
“哪儿来志愿者?”
大伙儿想当然认为“让人白帮忙,啥事儿都得黄”。杨秋静坚持试,自费买来食材,节前一天打开大喇叭,喊话“大婶大妈”,请大家晚7时帮忙包粽子。
没承想,晚7时不到,村民陆陆续续到了20多位。
“谁为庄里干事,大伙儿就支持谁。”粽子送出去,群众的话久久回响。杨秋静看到了群众的力量,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得释放多大力量!
认准了,开干。她将党群服务中心14间屋全开放。紧接着,屋前广场放音箱,晚上亮起灯,广场跳起舞。村民活动也上了墙,一位老人去参观,冷不丁瞧着自个儿,“这不我在门口扫地吗,啥时给照的?”脸上乐开了花。
杨秋静还打起“非遗”主意──
去年底,小杜庄评出45个“先进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和“小杜之星”。这天,街上锣鼓喧天,村民张树起推门一瞧,嚯,大鼓队冲自家门敲呢。门旁,村干部在钉光荣牌,小锤锤得人心喜。四邻八舍瞅这阵仗,人人竖起大拇指,“你家行,门口这多‘星星’。”
老张家获得“先进文明户”“好儿媳”“小杜之星”三项荣誉。“得了‘好儿媳’,鼓不仅在婆家敲,还敲到儿媳的娘家。”张树起说。小杜庄是宝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鼓谱“大河西”的保护单位,敲鼓的是“非遗”鼓手。“这是最高礼遇,也是最好的传承。好儿媳来自十里八乡,鼓就敲到十里八乡,好风气也带到十里八乡。”
文明与礼遇相连,便在庄里扎下根。今年,村民纷纷盼自家院墙“披星星”,连邻里拌嘴的都少了,“可不敢呢,一人管不住嘴,全家没‘星光’。”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代不负奋斗者。经过几件事后,村民们觉得小杨书记干活用心、办事放心、让大家舒心。
小杜庄升腾起“抱团”的烟火,让这里发生了“从一人干‘两委’看,‘两委’干群众看,到全庄人抢着干”的巨大变化。
辛国征,霍各庄镇东霍各庄又一“女当家”,年纪不大,主意不少。
阵地、队伍、活动是宝坻文明实践三大法宝,在基层运用甚广。辛国征用法宝用出奇效:带孩子带出队伍,搞活动搞出“名”堂。
“先头搞活动,叫大人,不来。咋办?”关键“一招”派用场,“大人不来,叫孩子。”每天家门一开,10多个孩子进来。村委会辟出农家书屋,周末请来辅导老师,通过自家孩子带动,引来全村少年儿童。有了阵地,村“两委”正儿八经“带孩子”。
“带孩子”实为带队伍,“小蜜蜂志愿服务队”率先成立,并快速发展壮大。日后,宝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统一标识,就是一只舞动的小蜜蜂。
这天,庄里有婚礼,村“两委”前去贺喜,带上了一群“打酱油的娃”。可喝喜酒的发现,娃们不是“打酱油的”,是管“剩”宴的,“书记说了,要做有‘粮’心的人。”……
童言无忌,这场“光盘行动”收官于欢声笑语。
志愿服务从“小手”开始,渐渐拉起“大手”,拉起“巾帼志翼”等5个队伍。志愿活动也“名”声高涨,从“欢喜‘幼’来”到“‘青’情奉献”;从“党员‘粒’量”,到“全民追‘圾’”;从“万水千山‘粽’是情”,到“‘牌’忧解难”“‘筷’行动”……
“领头雁”不是“光杆司令”,宝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周晓菊介绍,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为品牌活动“撑腰”,并制定区直单位与街镇所站结对共建方案,推动人才、政策、资源等向基层所站倾斜,为“头雁”配齐“帮手”。同时,区里搭建起网络平台,串起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志愿服务链,供各实践所站使用。“服务‘菜单’可视化,动动手指就能查,‘菜品’不香还可‘差评’。”平台又推动全区阵地会议室、活动室等资源“上网”,“场地‘一网打尽’,看上哪个用哪个。”
盯需求干在实处──
文明新风吹来,陈规陋习退去
群众愁什么盼什么,文明实践就想什么干什么。
且看文明引导“模范生”──
钰华街道原筑社区分南区北区,北区房龄10年左右,住户户,近半住的是老人。有些老人爱堆废品,使楼道“难过”还“惹火”。去年下半年起,“创文创卫”攻坚,如何破解“老大难”再摆台面。可清理人员挨户劝,还是无功而返。
硬清伤感情,劝说不顶用,咋办?换个思路天地宽,社区“一把手”高琳莉找来废品回收人员,和居民一对接,双方笑开颜。这边价格公道上门收,那边开心“断舍离”。工作人员趁热打铁做动员,“大爷,不堆楼道了哈。家有纸箱,咱定期找人收。”“大娘,看,门口一清多豁亮。”……
如今行走北区,老楼道透着“小清新”,整洁、敞亮。
创新出实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离不开群众的支持,离不开以心换心。在乡村,以心换心换来推陈出新。
且看文明乡风“样板间”──
今年10月,周良街周良庄村民李巧平给儿子办喜事。新人都在城里工作,原在城里订了酒店,“大厅、订餐、租车……哪儿哪儿都花钱。一桌菜少说千八百块。”李巧平粗略一算,一场婚宴好几万元。
城里办,望宴生叹。老家办,又恐新人不悦。她一琢磨,不妨让他们回庄看看。
距李巧平家米,有一处村民服务大厅,宴会能摆30桌。大厅自备“炊事班”,每餐饭菜留样存档。舞台、音响等设备免费用,只有菜钱一桌约需元。新人考察一圈,回去把酒店退了。
“庄里办的这场婚宴花销没过万元。”李巧平说,原先村里红白宴席搭大棚,怕风又怕雨,现在好了。“菜也卫生,挑费更低,老人新人都满意,大伙儿都爱用大厅。”
移风易俗,大厅立功。周良庄“当家人”李广恩说,“在大厅办事,喜宴控酒,主持人还穿插介绍家乡变化,这种新事新办新气象,吸引新人追逐新时尚。”
结合《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周良庄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取消白事饮酒、唱戏等环节,“白事简办,对逝者尊重不能减,要怀念逝者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李广恩介绍,与前些年相比,一场白事平均节省两万多元,“陈规陋俗失去市场,烧纸店都改花店了。”
榜样力量散发光芒,优良乡风吹遍四方。
今年,牛家牌镇赵家湾村“取经”周良庄后,蹚出新路,“办白事,音响取代唢呐,U盘放哀乐,乐队省了。”村“一把手”董永忠说,不管谁家办葬礼,村干部都去慰问,适时宣传厚养薄葬。村里也给逝者“官方”认可,“写好悼词先拿给人家看,不满意,改。”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们不搞一刀切,而是以周良庄为范例,搭建起敦风化俗‘样板间’,组织所站互比互看。”周晓菊说,中心借机给出“指导标准”,划出宴席开支“水位”、用音响替代吹班等,这些标准通过倾听村民意见后写入村规民约。
“红马甲”益路同行──
向上向善蔚然成风,志愿服务星火燎原
今年2月,宝坻百货大楼成了天津战“疫”的焦点,一时间人人自危、人心惶惶,怎样稳住群众的心,让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宝坻新时代文明播报”应运而生。
区、镇、村三级书记带头“喊麦”,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医务工作者、乡村教师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每个人都是战斗者,都是宣传员,用白话、土话唤醒千家万户,成为疫情防控宣传最硬核的“声援”。
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郭俊华,是“理响宝地”志愿服务队的骨干,自编自导了三句半、小品、天津快板、歌曲等40余个小节目,深受老百姓欢迎。他说:“对党的工作大力支持,对党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每个党员都有这个义务,也有这个责任。”
“理响宝地”因文明实践得名,会聚了全区的文化、文艺爱好者,一年时间队伍壮大到人。“理论+故事”“理论+文艺”的宣讲方式,散发着乡土气息,将“高深”理论“生活化”,每周一场,送到田间地头,让党的创新理论飞进百姓的心坎。
依靠群众化解矛盾,志愿服务队的暖心传递焐热了人心。
几年前,宝平街道前朝霞村村民张凤芝一台轮椅用了多年,顺手搁门口,没想到,有一天丢了,急得直哭。
志愿者发现后,赶紧叫来“管事儿的”,现场致电咨询残联、民政等机构,并承诺“管到底”。
没过多久,张凤芝意外收到一台新轮椅。
“我摸着新轮椅,摸哪儿觉着哪儿热乎,欢喜得不得了。”张凤芝逢人便说,“这是党送来的温暖。”
老人印象很深,那天“管事儿的”扛着大扫帚,穿着红坎肩,“我不认字,可他坎肩上那党徽,我认得。”“人家是来送服务的。”
“管事儿的”是宝平街道党工委书记赵雪松。谈起这事儿,他感慨道,党员干部直接参与志愿服务,“管事儿的”脸生变脸熟,真心换真情,“鱼水”关系密切了,干群相互理解了,工作开展顺利了。
今年,宝平街志愿服务活跃度高居全区榜首,志愿者人数滚雪球般增长,发展到多人。
一场攻坚战,一块试金石。
林亭口镇小靳庄是个小村,常住人口多人。
小村看大家──
“抗疫战”打响后,有人在卡口执勤,一传十,十传百,全村年轻人行动起来,小靳庄“一把手”王宽说:“我们没通知、没招募,80多个在家的青年人集体‘请战’。”
新开口镇后六家口是个大村,村民0多人。
大村看个人──
疫情面前,目睹党员干部村口执勤,退役军人李国卫招呼“队友”,买水买饭送卡口。见前方忙不过来,他们立即参与到消毒、测温等疫情防控中。
这次服务仅是“兼职”。村里流传着他们“为一人组一队”的佳话。
几年前,丁大爷遭遇家庭变故,5年内两个儿子、老伴儿相继去世。不沾亲不带故,从年起,李国卫叫上几名工友照料起老人的生活,“儿子都没给我过过生日,他们每年给我过。”丁大爷说。
一年又一年,爱心滚雪球。去年,村里新选的党委书记加入队伍,今年,这个“专职”照料一人的团队“扩编”到17人。
一颗爱心一颗火种,星火正在燎原。
肖英住宝坻城区,她的女儿童童肢体一级残疾,出行不便。今年,宝坻区“一家亲”青年志愿服务社,帮助孩子实现了去“海底世界”的“微心愿”。女儿圆梦,肖英随即成为志愿者。在她的影响下,两名同事也先后加入“一家亲”。
学好人做好事蔚然成风,“一家亲”创始人袁鸿飞说,今年,志愿者申请人数迅速增长,服务时长年均小时以上的服务社骨干志愿者已超3人。
在史各庄镇,还有一支特殊的志愿队伍,43名志愿者均是不同程度的智力残疾人。这支队伍由阳光福乐多助残就业基地负责人田丽超组建。
去年,基地分别与口东镇老庄子村实践站、新开口镇江石窝村实践站“联姻”,建立志愿服务点。此后,基地43人定期参与志愿服务,和共建单位一起,为困难群体洗衣、染发、做被,广受群众好评。
一天服务后返程途中,不知谁说了一句“我真厉害”,大家纷纷跟着说“我真棒”。看到这些曾经有自闭倾向的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田丽超潸然泪下,“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服务社会了,参与文明实践,让孩子们的尊严和劳动能力得到提升,精神状态大变样。”
放眼全区,学习宣传、文化健身、互帮互助、文明风尚……支各类专业志愿服务团队,13万志愿者遍布城乡,每7个宝坻人就有1个是志愿者,志愿服务指数长期位居全市各区前列。
如今,一首由理论宣讲志愿者创作的主题歌在宝坻传唱──
“我们行进在追梦路上,高举旗帜坚守信仰……魅力潮白河水泛着银光,志愿者像蜜蜂勤劳奔忙……在路上啊在路上,我们永远在路上……”
来源:天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