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形与魂的美丽重塑天津全面

2022/11/9 来源:不详

一场“形”与“魂”的美丽重塑——天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记者陈忠权山海相拥,九河滋润。春日的津沽大地满目青葱,生机勃勃。   党的十九大以来,天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三农”工作作为执政之基、发展之基、稳定之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密结合直辖市特点,统筹推进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文明乡风,美丽乡村建设“内”“外”兼修,塑生态之“形”、铸文化之“魂”,推动新时代乡村进行一场全方位、革命性变革。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8%,跑赢了GDP增速,绝对值达到元,位居全国第四。最为可喜的是,天津继续成为全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标志着共享发展的理念已经落地生根,天津在推进城乡均衡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蓟州区农民开办的家庭农场喜获丰收(资料照片) 产业重塑让“中国饭碗”装上“天津粮”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作为北方工商重镇,天津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中,农业占比最小。但小体量不等于“小农业”,天津耕地资源禀赋优越,“浓缩的都是精华”。   5年来,天津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牢牢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走实走好质量兴农、科技兴农之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黄金土地”产生“黄金效益”。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小站稻无疑是天津一张闪亮的名片。   春日融融,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的村民正忙着育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加林欣喜地说:“去年尽管遭遇了一些自然灾害,但小站稻仍然获得丰收,稻谷总产量达到35万公斤,每亩增收多元。” 津南区小站稻长势喜人(资料照片) 会馆村是天津小站稻的发源地。近百年来,这里的村民多以种优质小站稻为生。后来,由于缺水等原因,长达几十年,村民都不能再种小站稻。年,天津启动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会馆村村“两委”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疏通河渠、肥沃土壤、播撒良种,第一年种植的亩小站稻就获得了大丰收。近两年,村里又开展稻蟹立体混养,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3万元左右,小站稻已成为会馆村的致富粮。   振兴小站稻,天津舍得真金白银投入。市农业农村委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投入近万元财政资金支持水稻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开展水稻基质育秧,推广节水节肥种植新技术;投入约万元支持水稻高标准智能化研究设施建设,改善了我市小站稻品种研究基础条件。   春暖花开时节,宁河区七里海镇养蟹大户杜乃合又忙活起来。年,他承包的亩稻田,套养七里海野生河蟹获得大丰收,稻香、蟹肥,每亩增收多元,今年他还将继续扩大立体种养面积。   目前,小站稻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天津已成为华北最大的粳稻种子生产基地,陆续推出了“津原U99”“天隆优”“金稻”“津育粳22”“津川1号”等一系列优质小站稻品种,还统筹资金万元,支持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0万亩,引导农民稻蟹综合种养50万亩。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走进武清区南蔡村镇“天民田园”合作社种植基地,温室大棚内的果蔬已进入采摘期,有“小鹊登枝”水果番茄、“不知愁”白草莓等不少热销产品。这里已经成为京津两地的菜篮子基地,每天供不应求。   菜农们说,过去他们种的是普通果蔬,大水大肥,亩产量很高,但口感不佳,售价也不高。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决定不再种“大路货”,而是专门种高品质果蔬,选择良种,施有机肥,不打农药,不再单纯拼产量,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口感。基地负责人刘天民告诉记者,现在菜农种的都是“名特优新”品种,品质一流,口感更佳,既满足了市民需求,又增加了菜农收入。这两年,又试种成功了甘蔗、火龙果,成了采摘网红打卡地,亩产效益大幅增加。年,合作社社员人均年纯收入近3万元。   5年来,天津聚焦农业高质高效,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聚焦做强种业品牌,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集中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持续推进优良品种选育,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一大批津产良种助农增收,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天津粮”“天津菜”。   “七星”水果萝卜,脆甜可口,享誉京津冀;“津研”“津杂”“津优”等6大系列黄瓜品种,致富全国菜农;“夏雪”“丰花”“津雪”“津品”四大系列花椰菜品种,打败洋品种……截至目前,天津已培育认定个“津农精品”。小站稻、沙窝萝卜、茶淀玫瑰香葡萄、宝坻黄板泥鳅4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果蔬肉蛋奶等市民菜篮子产品自给率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一寸土地一寸金。为助力农户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天津在10个涉农区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一年四季都能生产,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   东丽区胡张庄村民赵广生谈起高效设施农业,赞不绝口。“过去,大伙儿种的都是露地葡萄,特别费心。夏天赶上下暴雨,葡萄特别容易裂果,品相不好,只能贱卖。”说起过往,赵广生摇头不已。   让他高兴的是,年政府部门投入万元,帮村民建起了41个高标准大棚种反季节葡萄。大棚遮风挡雨,种出的葡萄品相好,还提前成熟,身价翻番,成了“金”果子,他家种3个大棚葡萄,去年赚了10多万元。   农字牌、农字号,从一产渗透到二产、三产。天津大力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庄等餐饮、旅游业,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多增长点。   蓟州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农家旅游,农家院数量达到多个。这几年精品民宿雨后春笋般崛起,涌现出了西井峪、小穿芳峪等一批示范旅游村,村民收入翻番。 蓟州区农家院(资料照片) 截至目前,天津已有22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和个市级休闲农业特色村点。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万人。   生态重塑宜居乡村留住“美丽乡愁”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5年来,天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深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加快垃圾、污水处理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小环境关系大文明──   “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围四边,捂鼻子,踮脚尖,蚊蝇飞,臭熏天……”这段顺口溜说的是过去农村旱厕如厕的窘境。   年11月29日,天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部署会召开,提出要坚决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攻坚战,加快实施农村全域净化工程,集中整治农村“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乡村净起来、美起来。   厕所兴起了“革命”。天津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工作专班,清底数,明任务,严督导,促落实,确保厕所改造选址合理、流程规范、质量可靠。   在静海区梁头镇前邓村,村里推倒旱厕建成水冲式厕所,环境美了,村民乐了。今年50多岁的村民张宪荣家原来用的就是旱厕,生活特遭罪。夏季蚊虫滋生,臭气难闻;冬天风雪日户外如厕,道路湿滑,容易摔倒。年,在市、区、镇帮助下,邓村农户家里新建了水冲式厕所,装上了抽水马桶。卫生间还装有暖气片,冬天水管不受冻,厕所一年四季都可使用,生活变得舒适惬意。   一场除疴去弊的“厕所革命”把旱厕彻底送进了历史。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文明习惯的改变,也是健康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人居环境成为宜居环境──   近年来,天津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2.25万余户,提升改造农村公路近0公里,全面完成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在武清区南辛庄村南,过去每家每户洗衣做饭等产生的生活污水都被乱泼乱倒,流淌到沟渠里,变成黑臭水体。现在,村里铺设了地下生活污水管,建立了污水处理站,把生活污水集中进行沉淀、分离,再利用膜处理技术净化变清流,用来浇灌树木和花草。黑臭水体没了,村庄变得干净整洁了。   走进静海区良王庄乡罗阁庄村,千亩梨园被打造成文化历史休闲农业观光园。该村依据“点上做精品、线上出风景、面上保整洁”的思路,规划打造精品优质旅游线路,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点景成金,把乡村“景点”变成增收“钱袋子”,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蓟州区西井峪村是远近闻名的“石头村”。该村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对村庄进行保护性开发,整合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深入挖掘石院石屋、石桌石凳、石碾石磨和“穿云晚眺”“福山寿水”等自然景观,打造出了“五景十坊三十院”。其独特的石砌风貌和古朴典雅的民风民俗,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往采风创作,还有不少影视机构竞相选景拍摄。   通过3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天津建成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提升新建户厕64.4万座、公厕4多座,基本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建成美丽村庄个。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在全市10个涉农区抽选了部分村,围绕垃圾整治、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内容,开展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一张蓝图一绘到底。天津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形成了“1+N”的整治规划方案体系,全力打造美、净、宜、璞的乡村风貌。全市10个涉农区积极开展生活垃圾清整行动,建立并完善了“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体系,保证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能“上下贯通、逐级衔接、纵向到底”。   天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突出成效,成为全国先进地区。年,西青区荣获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近几年,武清区、津南区、宝坻区、北辰区、宁河区和滨海新区分别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天津全域原生生活垃圾全部实行焚烧无害化处理,在全国率先完成“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   美丽乡村,留住了乡愁,幸福了乡亲。   文化重塑津沽大地劲吹文明新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灵魂。   近年来,天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每天清晨和傍晚时分,津郊很多村庄的“大喇叭”都会准时响起,播报党的惠农好政策,普及科学知识等。很多村庄还成立红白理事会,推动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制定村规民约,提倡孝老爱亲、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促进男女平等;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风正气扑面而来。   乡风文明建设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建党周年,静海区推出“百场集体参观、千人畅谈体会、万人聆听红色故事”,武清区开展“百村百站党史宣讲”接力,让“草根”“名嘴”大显身手,让党史学习“火”在乡村。   在天津的不少乡村,都有围绕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乡村“墙体画”。走进武清区白古屯镇韩村,一面面鲜活生动的文化墙图文并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在宝坻大唐庄镇董塔庄村、南里自沽村,富有特色的3D墙绘,色彩艳丽、生动拙朴,融入乡土情怀,传承乐观精神,在扮靓村庄“颜值”的同时,也成为“网红打卡地”。   乡风文明建设体现乡土文化的特色──   天津农村积极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加大公共文化建设,从村民身边的资源宝库中挖掘素材、构建载体,把文明实践与中华文化价值紧紧融在一起。   走进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这里的村史馆馆藏体量大,而且有特色。村民利用乡村闲置空间,将老旧物件收集起来。有的老人说,这些物件跟自己一辈子了,现在捐给村史馆,留作念想,还能展览,挺好。吕官屯村不仅有“村史馆”,还建有“耕读之家”,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津南区八里台镇西小站村开展“以文化乡”行动,深挖村内历史、用好红色资源,将文化与红色旅游、休闲乡村体验、现代智慧农业等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风文明建设打造亲情有爱的民风──   在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经常举办红色故事会,开展志愿服务培训等。村里成立了多人的志愿者队伍,老弱病残困难户有人帮。村民尊老爱幼,明事理,知礼仪、懂感恩……前几年,村民杜玉凤女儿上大学,学费不足,村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年,她女儿大学毕业了,杜玉凤主动把善款退还出来。村“两委”班子以此为契机,成立了爱心基金,专门帮助家庭困难孩子。   乡村振兴,既“富口袋”也“富脑袋”。通过一系列的乡风文明建设,“乡村今夕看韩村”“城区经验有双新”“头雁领飞聚宝坻”“好人沃土耕北辰”“基地绽放亮滨城”……成为我市文明实践的试点品牌。北辰区的“五常五送”、滨海新区的“文明实践赶大集”、宝坻区的“小锣鼓志愿服务队”,被收入中央文明办《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方法例》,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   乡风文明建设坚持以党建为引领──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着党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近年来,天津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全市个行政村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成为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头雁”。   在蓟州区罗庄子镇青山村,提起年轻的“一肩挑”刘莹,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她自上任以来,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村里的酸梨口感差,售价低,经常滞销,影响村民收入。刘莹联系镇果树专家,把酸梨树嫁接成红香酥梨树,使果品质量大幅提升,售价翻番。她带领村民们开网店,把当地农产品卖到千家万户。她还积极引进专业投资公司,帮助村民兴建民宿,让村民增加收入。   天津持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村民自治实践。截至年年底,天津有1个镇和20个村分别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北辰区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有11个镇和57个村分别成为市级乡村治理示范镇和示范村。   年5月,天津市乡村振兴局揭牌成立。同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天津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作为首部统筹“三农”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繁花似锦,春意正浓。   天津已经绘就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蓝图,抓好“三美”,建好“四乡”,推进“五个现代化”,力争到“十四五”末,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富春山居图”丝丝入扣、渐入佳境。

在希望的田野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报评论员

逐梦沃野,乡村振兴织锦绣。地处绿色生态屏障区的津南区前进村,流水淙淙、林田相依,处处充满诗情画意。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庄,曾是“散乱污”作坊多、村容村貌差的“后进村”。一滴水中见太阳,前进村的今天,折射的是时代光芒和津沽大地乡村之变。看得见发展,记得住乡愁,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徐徐铺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民富方能国家盛。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视察的第一站,就是深入农村察看小麦长势,叮嘱要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努力提高粮食自给能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天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既塑美丽之形,又铸美丽之魂,让乡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天津作为耕地有限的大城市,产业兴旺必须以质取胜。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小站稻产业化振兴项目、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惠农政策落实落地。依托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品牌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种出了新高度、闯出了新路子,农民丰收的滋味更加浓郁甘醇。春耕春管时节,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科技下乡送来绿色新技术,武清区梅厂镇灰锅口村的果农们采用绿肥间作模式,近两年效益越来越好,绿肥抑制杂草,不仅节省除草开支,桃子的甜度还提高了10%以上,俏销市场。经济与生态共赢、发展与富民同步,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写照。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不是搞千村一面的一刀切,也不是单纯追求城乡齐步走,而是要传承发展农耕文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铸乡村之魂,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天津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的同时,实施乡村文化传承提升工程,对传统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振了农民精气神。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治理。“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的是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选好“领头雁”,%实现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委会主任,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为乡村振兴锻强筋骨,“头雁”带领大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广大农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正在日益成为干事创业大舞台,吸引越来越多“燕归来”。许多年轻人带着豪情壮志,加入建设家乡、美化家乡的行列,不仅解答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还走出了致富新路子。武清区南蔡村镇粜粮务村的“00后”回乡青年李新磊,成立蔬果专业合作社,从尝试种甘蔗开始,发展起果蔬采摘游,农旅结合带动了全村致富。“85后”刘晓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宁河区创业,用水培菜打开了市场,公司年营收超过万元……从绿色画屏中的生态农业到大运河边的主题小镇、蓟州山区的特色村落,美丽不仅仅是鸟语花香、水清岸绿,还因为有更多年轻人的加入而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乡村聚人气,产业添活力,激发振兴新动能,农业农村驶入发展快车道。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粒粒种子正积蓄向上生长的蓬勃力量,一个个奋斗身影,正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织成绚丽多彩的美丽现实。

来源:天津日报

END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