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刘旭东专栏蒹葭教学设计
2022/5/27 来源:不详编者按
深入《蒹葭》教学,立足让经典走进生活,让沉睡的“古典美人”的迷人气质,通过情绪浸染、氛围营造、生活关联等方式构建教学,才能带领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学习古诗。
《蒹葭》教学设计刘旭东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
2.能理解重章叠句在本诗中的运用
3.能理解“伊人”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
2.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能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了暖,就有了雨;春遇到了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了地,就有了永恒。文学作品中也不乏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见面时的欢喜;“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是秦观笔下牛郎、织女冲破阻碍的遇见;还有一种撩动心弦的遇见叫《蒹葭》
二、初读感悟:
动手自学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互读诗歌,读出特点
展示分享
1.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溯回晞湄跻坻涘沚
2.师问:这首诗歌读来朗朗上口,为什么?
明确:全诗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换用了其他字,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
学生笔记:反复咏唱,一唱三叹,有回环往复之美。
下面,我们重点来读一读这些不一样的词。
三、再读探究
动手自学
1.自读诗歌,读出季节
2.互读诗歌,读出距离
3.组读诗歌,读出困难
4.齐读诗歌,读出情绪
展示分享
1.季节:秋天
秋天的哪三个时段?
明确:为霜、未晞、未已
2.距离: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可望而不可及)
3.困难:长,跻,右(越来越难)
4.深秋时节,主人公逆流而上,苦苦寻觅“伊人”,如果让你加一个语气词,你会加什么?
明确:溯洄从之,哎!道阻且长。
诗歌不能随意加字,我们把感叹词去掉,但是保留感叹的情绪,齐读诗歌。
学生笔记:重章叠句在诗意上层层递进
主人公为了找伊人,历经困难重重,我们来帮帮忙。
四、悟读提升
动手自学
悟读诗歌,读懂伊人
展示分享
请女生扮演伊人,读偶数行;男生扮演追寻者,读奇数行
读后思考:追到伊人了么?从诗歌中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宛:好像之意,追寻者和伊人之间,目标越来越清晰,但就像水中观月,镜中看花,视之则近,求之则远。
追问:追不到的伊人,为什么还要追?
明确:求之不得但仍矢志不渝
追问: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执着,坚韧,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执着与无悔。
追问:伊人是“谁”?
追寻者目标理想
孔子仁爱
庄子天道无为
你们理想高中
五、课堂小结
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伊人,是知音?是恋人?是贤者?是理想?是功业前途?不一而足。课可见《蒹葭》不仅是一首爱情恋曲,更是一阙追求者的颂歌。
六、作业布置
A层:《蒹葭》的未结局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可以是下一次追寻的起点,可以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请你为这个故事续写结局。
B层:把《蒹葭》改写成一则故事。
作者简介刘旭东,宝鸡高新第一中学教师,陕西省田玲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在第十四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活动中,获得辅导教师一等奖。在第二十二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得写作指导一等奖。田玲名师工作室简介田玲语文名师工作室,是宝鸡市教育局、宝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年9月命名的市级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以青年语文教师为引领对象,发挥阵地作用,促进专业成长。在年名师工作室首次年度考核中,被评为宝鸡市优秀名师工作室。年4月,经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授牌,成为陕西省第四批名师工作室。
田玲,宝鸡高新第一中学副校长,语文高级教师,宝鸡市拔尖人才,宝鸡市名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第四批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被聘为语文报社基础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合作导师、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宝鸡文理学院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省市级国培计划授课专家、省市级名师大篷车和城乡名师共同体讲师团成员;多次参加陕西省中考命题工作,在全国各地应邀上观摩课并做学术报告近百场,被《中国教师》评为十大“新锐教师”之一;荣获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荣登《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公开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首届“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中荣获特等奖;主持并参与十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报》《语文报》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百余篇,参与编写教学类书籍10余部,多篇教学课例被各类名师教学案例收录;出版的专著《灵动语文公开课》,在首届“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勤奋地工作精致地生活本期责编:刘旭东
投稿邮箱:tlywmsg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