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函谷关武关临晋关三座关隘对

2023/9/21 来源:不详

河西之战后,秦人占据函谷关,控制了黄河南流以西的广大地区,也就是完全控制了关中之地,阻三面而守,独一面以东制诸侯,在战略地理上确立了对关东六国的军事优势。

(一)关中地区的地理形势

关中地区属于中国大陆地势第二阶梯,在军事战略上向西北拓展有纵深之余地,对关东则形成高屋建瓴之优势。关中北部的屏障主要由横山、黄龙山、子午岭等组成。对于定都关中的王朝而言,北山山系在军事上外控疆索,内藩畿辅,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天然防御设施。秦岭是关中平原与江汉平原的分界线,作为关中南部的崇山峻岭,秦岭在抵御外来势力北上入侵发挥着重大作用。崤山是隔绝东西交通的重要山脉,与附近的函谷关共同构成崤函之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周襄王二十五年(前年),秦王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袭击郑国,途径崤山时,遭到晋军埋伏,导致全军覆灭。关中的东部还有黄河护卫,此段有两个著名的军事要地,北面的临晋关和南面的风陵渡,军事地位很高。陇山在关中以西,“关中四塞,此为西面之险”,“陇坻之隘,隔阂华戎”陇山在历史时期战略价值较高,特别是自曹魏以后,“秦、雍多故,未常不以陇坻为要害”。关中平原土质肥沃,易于耕作,《尚书禹贡》中称之为“厥土唯黄壤,厥田唯上上”,“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具备支撑战争的生业资源基础。

(二)函谷关、武关、临晋关

秦人加快了对关东六国的战争,令其他诸侯国心生恐惧,它们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以求自保。当时,关东六国进攻秦国主要是从函谷关、武关、临晋关进入,然后直捣咸阳,所以守住这三座关隘对于咸阳防御体系意义重大。

1.函谷关

函谷关的对咸阳防御的军事战略地位在此三关中居于首位,故址在河南灵宝北弘农河畔的王垛村,是连接关中与关东之咽喉一一崤函古道的要隘。崤函古道道路狭窄,车不方轨,马不并鞍,路边悬崖峭壁,崖上苍松翠柏,遮天蔽日,十分利于防守和设伏。占据函谷关就等于控制崤函古道。

最早称函谷关是在周慎靓王三年(前年)。秦何时置关呢?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秦献公时(前—前年)。这样“函谷关的建立,可能就在献公之时。其时正当战国初期”。二是梁启超亦主张函谷关入秦,“宜在孝公之世”。三是秦惠文王时。函谷关在阴晋之东,战国中后期以来,军事战略地位凸显。前年,魏以阴晋为和,史书并未记载原因,但秦获得此城邑,要想进一步东扩,必然需要占据此关。

秦惠文王八年(前年),秦军进攻魏之曲沃、焦,即函谷关以东40—50里之处,所以秦军行军路线应该是越过函谷关的,故此应在当时就控制了函谷关。阴晋是魏国在河西的一处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而轻易将其献出,当为迫不得已的行为,或许当时已经是一座孤城了,秦人攻占只不过时间问题而已。与其兵戎相见,倒不如趁机将之作为谈判筹码,顺便给秦王送个人情罢了。秦对函谷关的控制时间当在年魏献阴晋前后不久,但为再次控制还是初次控制,还有进一步商榷的余地。

秦设函谷关的主要目的就是屏障关中,保卫都城咸阳。守备之森严。函谷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周慎靓王三年(前年),魏相公孙衍发起以楚怀王为纵长,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之举,“合众弱以攻一强”。秦拒函谷关天险,击退进攻,次年,秦出函谷关,大败韩、赵、魏联军。周赧王十七年(前年),齐、韩、魏惧秦扩张,联合攻秦,经三年苦战,一度攻入函谷关,使秦国“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可见函谷关失守对咸阳产生的巨大军事压力。但攻秦诸侯各有异心,此次作战丧失削弱秦国的大好时机。道出函谷关在咸阳防御体系和秦统一天下中的军事地位。

2.武关

武关在函谷关以南,北依少习山,南临武关河,崖高谷深,险阻天成,是扼控武关道的险关。丹凤武关镇曾经发现重要的秦汉遗存。年,王子今先生在对武关道考察时,在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示“武关”位置的地点注意到当地出土有“武候”瓦当,认为以此可以证实丹凤武关镇很有可能是战国至秦代设置武关以来长期沿用的伺望守备的地点。武关本在楚国地界,后楚昭王赠与秦国,秦人在此处修筑关口。武关“秦南关,通南阳”,对秦而言,武关是胁楚、攻楚之前哨,秦多次出武关进攻楚国。秦昭襄王八年(前年),楚怀王在武关被秦人扣留,后押往咸阳,胁迫割地。

次年,秦“发兵出武关击楚,斩首五万,取十六城”。秦昭襄王十五年(前年),秦乘伊阙之战之余威,出兵武关,“又取楚之宛、叶”,完全对楚国形成战略优势。楚国至此一蹶不振。战国时期,楚国地域最为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饶,南疆无他国掣肘,可以全力向北扩张,具备与秦分庭抗礼和统一天下的能力,但最后被秦国所灭,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占据武关,获得战争的主动权。苏秦曾指出,“秦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见之武关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3.临晋关

临晋关在临晋之东即陕西大荔县的朝邑镇,其东就是黄河,河的对岸是魏国之蒲津和要隘蒲阪。秦国占据临晋后,临晋关也就成为继续进攻魏国之前哨,亦是防范驻扎在对岸蒲津魏军之阵地,有着重要的战略交通地位。秦王政六年(前年),赵、燕、魏、韩、楚合纵攻秦,从蒲阪出发,因惧临晋关之险不易突破,所以顺着黄河南下,在拐弯处靠岸,然后自东向西攻打秦国。《读史方舆纪要》云,“隔秦称塞,临晋名关,关西之要冲,河东之辐辏”,可见临晋关是东面拱卫咸阳的重要关隘。楚汉战争时,刘邦“从东出临晋关,击降殷王”并设河东郡。说明临晋关也是进攻河东的桥头堡。

“关”者,《说文门部》云:“關,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指的是门闩,后引申为关口。正所谓“关,往来必由之要处”古人设关之目的就是为了扼守交通咽喉,管制物资、人员进出。贾谊说:“所谓建武关、函谷关、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此三关对保卫秦都城所产生的军事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以说直接关系到秦的国运。秦始皇最后能并六国,首创大一统王朝,也与牢牢的控制这三座关隘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三座关隘中,秦人在当时是否建有关城,虽然目前暂无考古发现,但是进行关隘防御,只依托于有利的地形,显然不足以抵挡进攻。

秦朝的覆灭,与函谷关、武关也有很大的关系。战国后期关东诸侯国几次合纵伐秦,未曾攻克,然在秦末,农民军将领周文所率军队竟能轻易突破,这并不代表秦代函谷关防守欠佳。当时,陈胜、吴广军久攻不下荥阳,又因灭秦心切,便分出一部分兵力,令周文率领,直捣关中。周文军很快绕过荥阳、洛阳,行动迅速,应该趁秦军不备时行至函谷关。秦少府章邯说“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透漏出秦军组织防御是非常仓促的。可见险峻的关隘,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如同敞开的门户,起不到任何的防御作用。

秦二世三年(年)八月,刘邦军破武关,实际上也未遇到太大抵抗。巨鹿之战中,秦王离部被歼,章邯受到猜忌,全军军心浮动,这支部队最后举军投降,使得秦廷失去了可以依赖的军队。赵高怕二世责备,八月份在望夷宫“诛及其身”,然后立子婴为秦王。赵高在杀二世时应该已知秦陷入无法挽回的地步,很可能开始准备后路了。根据史料记载,子婴也是因悉知“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亡关中”,借请求为王的时候诛杀赵高。故此在当时不排除有赵高为讨好刘邦而故意在武关防守松懈,所以武关到最后并没发挥应该有的军事防御作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