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微识二十四节气秋季秋处露

2022/10/13 来源:不详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致敬中华先人智慧

——微识二十四节气

蒋德均

四、秋季:秋处露秋寒霜降

按照传统历法,一年分四季,每一个季节有六个节气。秋天的六个节气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

(十三)立秋

立秋太阳位于黄经度,8月7-9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象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温、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古籍《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或萧索。

立秋三候:一侯凉风至,二侯白露降,三侯寒蝉鸣,意思是,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这时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丰收年成在望。

但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进入秋季后,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立秋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贴秋膘、咬秋等传统习俗。就养生而言,应注意防暑燥秋困,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适当进补十分必要。

关于立秋的民间农谚甚多,比如: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等等。

历代文人多有咏叹,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宋代诗人刘翰《立秋》: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明代诗人夏云英《立秋》: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箜篌。

(十四)处暑

处暑太阳位于黄经度,8月22-24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早晚气温渐降,但白天仍然很热。

处暑三候: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意思是,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五谷成熟丰收。故民谚云: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等等。

民谚云: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所以,处暑期间,气侯干燥,就养生而言,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身。

历代文人对此节气多有咏叹,如宋代诗人吕本中有《处暑》: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

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

又如清代诗人弘历的《处暑》:

究是行秋地,那更处暑时。

叶从人面落,爽自马头披。

烟驿长和短,云山幻复奇。

田畴看渐熟,惟有祝霜迟。

(十五)白露

白露太阳位于黄经度,9月7-9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第三个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大,寒生露凝,故名白露。白露时节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故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之说。

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在这个节气,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这会儿农民也忙着收获庄稼,正所谓“抢秋抢秋,不抢就丢”。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不一,主要有祭祀大禹、酿五谷酒、喝白露茶等。

就茶叶而言,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就养生而言,饮食养生以生津润肺为主,起居衣着应“春捂秋冻”。

历代诗词中不少吟咏白露佳作,如《诗经·秦风》有名篇《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唐代诗人杜甫《白露》: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杜甫还有书写白露的名作《月下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十六)秋分

秋分太阳位于黄经度,9月22-24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

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分”即为平分、均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秋分曾是我国传统的祭月节,由古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如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自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第三候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时节,保健饮食上要特别注意预防秋燥。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白露的“燥”是“温燥”,所以,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

民谚有:秋分有雨来年丰。秋分日晴,万物不生等等。

历代文人留下了大量咏秋诗作,比如宋代诗人韩琦《庚戌秋分》:

淅淅风清叶未凋,秋分残景自萧条。

禾头无耳时微旱,蚊嘴生花毒渐消。

钱迸嫩苔陈阁静,字横宾雁楚天遥。

西园宴集偏宜夜,坐看圆蟾过丽谯。

宋代诗人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代诗人李清照杰作《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十七)寒露

寒露太阳位于黄经度,10月8-9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言:“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民谚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是赏菊的好时节。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故民谚云:吃了寒露饭,单衣很少见。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

我们寒露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吃芝麻、吃螃蟹、饮秋茶等。就养生而言,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

有农谚云: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等等。

唐代诗人元稹著有《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唐代诗人钱起《晚次宿预馆》:

乡心不可问,秋气又相逢。

飘泊方千里,离悲复几重。

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

延颈遥天末,如闻故国钟。

(十八)霜降

霜降太阳位于黄经度,10月23-24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之说。

霜降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意思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为食;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开始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之时,在五行中属土,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应以淡补或平补为原则,并且补血气以养胃为重点。

民谚有:今夜霜露重,明早太阳红;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等等。

宋代诗人陆游《霜降前四日颇寒》: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宋代诗人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未完待续)

-END-

作者简介

蒋德均,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古代文化、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写作》《商务与政务写作》主讲教授。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以及纪念馆展陈策划与撰稿。发表学术论文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刊发作品和文章。作品选作、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6部,文化随笔集10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文章入选全国高考语文阅读材料和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材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

配图:方志四川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0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