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风云3蒲家得子第一节古都邺城的
2023/5/18 来源:不详◇上节内容回顾:东迁的羌族首领姚弋仲,带着参军权翼来见蒲洪,坦率地表明寻求合作的来意。蒲洪虽然应对谨慎,但对此议十分赞同。
◆本节内容简介:今河南安阳被列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的安阳,是在邺城被人为摧毁后继起的城市,因此邺城被划入古安阳的范畴。本节内容以历史地理知识为主,全面介绍邺城的建置沿革和周边地理环境。
★故事发生时间:公元年十二月。地点: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境内)。
不出麻秋的估料,后赵建武元年(公元年,晋成帝咸康元年)秋天,居摄赵天王石虎果然将都城由襄国迁到了邺城。在这段时间里,后赵政局发生了重大变故,这从石虎头衔的变化就可看出来。
上一年十月,后赵皇帝石弘亲自携带皇帝御玺,来到丞相石虎的魏王宫,主动提出将皇帝大位让给他的这位堂兄。哪知石虎并不领情,反而板着面孔训斥道:“帝王大业天下自有公议,有必要由你来这么做吗?”石弘回去向太后程氏哭诉:“先帝的骨肉不会有遗存了!”一些老臣想保全石勒的子孙,便联名上奏:“请魏王依照尧舜禅让的旧例行事。”石虎还是不买账,说:“石弘愚昧昏暗,服丧无礼,应当将他废掉!”
到了十一月,石虎果然将石弘废黜,把他和程太后幽禁起来。新旧交替的那天,大臣们先来见石弘。已被降为海阳王的石弘神色自若地对大家说:“石弘庸昧,不堪纂承大统,已无话可说。”说完便安步登车,离开了王宫。想到先君石勒何等英武,如今子孙落得如此处境,大臣们忍不住掩面而泣。他们接着前往石虎的魏王宫劝进,石虎此时却假惺惺地说:“皇帝为盛德之号,我不敢当,暂称居摄赵天王吧!”不久,他便将石弘和程太后杀害。
后赵创立人石勒画像
石虎将都城由襄国迁至邺城,这一举动倒可以算作是继承了他叔父的遗志。
晋怀帝永嘉六年(年),石勒筑垒屯兵于葛陂,准备南攻建康。不巧遇上连下三个月的大雨,军中乏粮,又因疫病流行,士众死亡过半。此时晋琅邪王司马睿已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北部地带)集结重兵,准备迎战。面对不利局面,石勒采纳汉族谋士张宾提出的占据邺城、经营河北的方略,挥师北上。不过尽管张宾计赚晋军,得以顺利渡过黄河,但在兵临邺城时,却遭到了晋并州刺史刘琨的族侄刘演的顽强抵抗,一时难以得手,只好继续北上经营襄国。
襄国和邺城,尽管都处在扼守由太行山东出华北平原的要害位置,但比起南距二百里的邺城,襄国显得有些偏远,因此石勒并未打消以邺为都的念头。次年他攻下了邺城,先让“八骑”之一的大将桃豹留守,后改由侄子石虎坐镇,最后又把自己的儿子石弘派去,开始着手重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石勒和汲桑在晋怀帝永嘉元年五月间,将曹魏苦心经营的邺城宫殿付之一炬,大火旬日不灭。
石虎画像
此一时、彼一时,灭亡前赵、登上皇帝宝座,石勒便亲临邺城,打算大兴土木,为迁都做准备,但此举遭到了廷尉续咸的强烈反对。石勒很恼火,一气之下打算将续咸处死,被徐光等人劝阻。为此,他发起了牢骚:“当了皇帝,却干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匹夫之家一旦有绢帛百匹,也会筹建宅第,何况我富有四海呢!”
续咸年轻时曾拜晋朝名臣杜预为师,研习《春秋》、《郑氏易》,博览群书,才高善文,又兼修律法,明达刑书,此时已年近九旬。石勒决定给他一个面子,将迁都的事情暂时搁置。
这一年盛夏,山洪暴发,从上游太行山间冲下来许多大树,据说有百万棵之多。石勒这下找到了理由,他向大臣们宣布:“这可是老天爷助我重修邺城!”于是利用这些木材,全面开启了对邺城的重建。
邺城的前世,可上溯至春秋时期。齐桓公以管仲为相,使得齐国迅速强盛。这位春秋首霸对小国诸侯奉行“钧之以爱,致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小国诸侯则“喜其爱而贪其利,信其仁而畏其武”。公元前年,卫国被狄人所灭。卫人东渡黄河,在宋国帮助下复国。为体现自己对小国的关爱,齐桓公替卫国修筑了数座城池,以抵御戎狄,其中就包括邺城。
今河北临漳县及古邺城遗址位置图
二十多年过去,春秋第二位霸主晋文公登场,他向与楚国结好的卫国发起攻击,夺取邺城。这座城池归属晋国的时间长达二百多年。
进入战国时代,公元前年,邺城成了后起之秀魏文侯的封地,他将这里作为魏国的别都。历史上有名的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妇陋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段。此后一百多年,邺城一直归属魏国(中间一度为赵国所夺)。
战国末期,秦国大举进攻魏国,随着国土不断丧失,邺城与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地带)隔绝,成了魏国在北方的一座孤城。于是在公元前年,魏国干脆把它让给了觊觎已久的赵国。赵国得此城仅仅三年,就被秦国攻占。
接下来,西汉置魏郡,治所在邺县,邺城升格为郡治。东汉后期的桓、灵之际,冀州治邺,邺城又开始成为州治。汉献帝建安十八年,曹操获封魏公,三年后又晋爵为王,邺城成为魏王国都。曹丕废汉称帝,以洛阳为都,又将邺、许、谯、长安并列为“五都”。西晋时邺县仍属魏郡,后来为避晋愍帝司马邺名讳,易名临漳,意为地临漳水。
石虎这次迁都,已是邺城第二次被作为国都。为显示优宠,石虎下令将邺城所在的魏郡太守改称魏尹。
邺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邺城位于今河北省西南的临漳县境内,地处太行山的东麓。它的西边,太行山自北向南绵延千里,东、南、北三面,则为广阔的平原。
太行山虽像一堵巨大的屏障,将河北平原与山西高原分隔开,但又孕育了众多的河流,这些河流顺势而下,大多曲折东流,使得河北平原水系发达。在邺城的西面和北面有漳水和滏水(上游为今滏阳河,下游河道历史时期变迁很大),南面和东面则依次有洹水(今河南北部的安阳河)、白沟和黄河分布。其中,自城西流向东北的漳水,堪称这座城市的母亲河。
河流横切山地形成了一道道峪谷,它们成为古代沟通冀、并二州东西交通的重要孔道,人们将这些谷道称之为“陉”。从今河南济源市到北京昌平区,大的谷道有八条,它们分别被命名为轵关、太行、白陉、滏口、井陉、飞狐、蒲阴、军都,合称太行“八陉”。
进入平原地带,这些失去约束的河流因洪水泛滥经常改道,并形成众多的湖沼。因此,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地区的陆上交通仍然不通畅,南北往来的人,大多取道太行山地与河北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通行,而邺城正好处于这一通道的结点位置,人们从这里北上涿蓟,南下郑卫,都比较便利。
邺城博物馆(河北临漳县)
如果将邺城重要的陆路交通位置,归结于大自然的造化,那么它便利的水上交通,则离不开人工的力量,其中曹操功不可没。
别看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吃了水战的大亏,这位长期被后世称作“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东汉权臣,对水似乎有着一种很特殊的感情,综其一生,伴随着他的征战活动,一共开挖了六条人工河流。
早在建安七年,他在进军官渡期间,就下令开挖了疏通河淮漕运的睢阳渠。建安九年在争夺邺城时,为解决粮草转运问题,他又“遏淇水入白沟”,使得运兵运粮的漕船可由黄河经枋头堰进入白沟,然后再溯洹水抵达邺城以南地带。在据有邺城并将其作为经营河北的大本营后,他又开渠将洹水引到邺城,自城东绕至城北,最后西连漳水。有了这段人工河,漕运即可直抵邺城,同时还能起到护城的作用。
为进一步畅通邺下的漕运,建安十八年又开渠“引漳水入白沟”,名叫“利漕渠”。漳水是一条比洹水大得多的河流,有了这条人工渠道,漕运船只从白沟下来,转入漳水即可溯流西入邺城,运输能力明显提高,而白沟在获得漳水的水源补充后,又可让继续顺流而下的船只更为顺畅地通行,将漕运向北方延伸。
曹操开睢阳渠、白沟、利漕渠示意图(摘自黄盛璋教授论文)
在此之前,建安十年,为平定乌桓,曹操下令开辟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这是三条可以实现首尾互相衔接的人工河流:平虏渠起自滹沱河,下入泒水(上游为今河北新乐县以上的大沙河,下游河道古今变化很大)和潞河(今北京通州区至天津之间北运河的前身);泉州渠连通的是潞河和泃河(一作洵河,今天津蓟州区、北京平谷区、河北三河市、天津宝坻区之间的河流);新河的开凿,则是要解决泉州渠和滦河之间的联运问题。
此外,在魏明帝太和年间,曹操的儿子白马王曹彪,又开辟了沟通漳水和滹沱河的白马渠。如此一来,河北平原便形成了以邺城为中心,连通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内河水运网络,并能够与黄、淮的水运相通。
有了上面的这些优越条件,古人用“河北之襟喉,天下之腰脊”,来形容邺城的重要战略地位,就并非溢美之词。曹魏开凿运河、拓展漕运,对后世南北水路交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建安九年,曹操攻占邺城,以丞相之身兼任冀州牧,移镇于此。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病逝,除非外出征战,他都生活在这里。
曹魏邺城平面示意图
在营建邺城时,曹操更是别具匠心,他首先对城内宫室、官署、园苑、道路、里坊等,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务求整齐划一,合理布局。其中的得意之笔:
一是通过连接东、西两座城门的大道,将城内分为南北两个片区。作为主体的北区,由王家和贵族官僚享用,它的正中为大朝宫殿区,西边是王家苑囿和邺城“三台”,北部是后宫,东面是内朝宫殿区和号称“戚里”的王公贵族居住区。南区除将正北地块辟为中央官署外,其余均为供普通居民生活的里坊和市场。
二是将正对大朝宫殿区主要建筑文昌殿的一条南北大道,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再在它的东、西两侧各布置一条平行的南北道路,三条南北大道分别直通城南的三座城门。
如此布局,改变了秦汉以来国都宫廷建筑分散、中央官署不集中的情况,明确了禁城、皇城、都城的界限,形成“回”字形环环相套的城制,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邺城的营建,对后世同样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言归正传来说后赵。石勒在作出重建邺城的决定后,对于究竟该迁都何处又有所犹豫,他一度把目光瞄向洛阳。那里曾是夏、商、周、东汉、曹魏和西晋的国都,迁都于此,将有助于石赵谋求正统的地位,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天下尚未一统,弄不好会四面临敌。犹疑之际,他便撒手而去了。不过,在他生前已为邺城重建定下了调子,亲授了规模。
后赵邺城平面复原示意图
在规划布局上,石勒遵循了曹魏时期的规制,但也作出了一些变更:在曹魏文昌殿的故址上营建主殿,名曰“太武”;将后宫由曹魏时期的位于文昌殿以北,移至西面的铜爵故园内;把曹魏时期的内朝、外朝合二为一,名曰“大朝”,办公地点也由曹魏时位于文昌殿东侧,移至太武殿以南;原曹魏内朝地带,则被辟为太子东宫;王公贵族的居住区依旧放在戚里。南片基本保留了曹魏时期的建置格局。
大规模的重建,是由石虎来完成的。营建的顺序为先城内、后城外,城内又先建内宫、后建大朝。在新都的营建上面,石虎没有违背叔父的意旨,只是加大了手笔,例如:将曹魏时的铜雀台增高了二丈,在夯筑的城墙外面加砌上砖石,又在上面每间隔一百步建起一座楼阁,至于各种装饰则务求豪华阔气。如此等等。
重建后的邺城保持南北朝向,城垣有郭城和宫城两重,郭城东西长约七里,南北宽约五里。郭城四面共开设七座城门:南面三座,自西向东分别为凤阳门、中阳门、广阳门;北面二座,西为厩门,东为广德门;东、西各一座,东门叫建春门,西门叫金明门。宫城有四座门,阊阖门为正门,直对通向中阳门的南北大街。
上一节:携手走上华夏大棋盘
下一节:前朝旧物搬到了后赵新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