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教学我读蒹葭

2022/5/27 来源:不详

北京白癜风治疗中心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我读《蒹葭》同学们,大家好!上次我们讲了《关雎》,大家从中读到了一个悲伤但体面的故事,体会到了一种悲伤但体面的爱情。今天我们来学习《蒹葭》,一起看看这首诗又讲述了怎样的诗人心事。先来看一下全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同样也可分为三章来看。相较《关雎》而言,这首《蒹葭》在章与章的体量上比较匀称,但是意义上依然是借“重章叠句”的形式在逐层加深。而且从字数上来看,本诗每一句的字数不再像《关雎》那样是完全的四言,而是以四言为主,间杂五言,从而在整齐中渗透着一些参差,语气、节奏也变得稍微悠长了些。由此,我们先不按三章顺序进行划分,而是以“重章叠句”这个形式为划分重点,大致按照“环境”——“寻求”这两部分,把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划分。首先看环境部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蒹葭”,就是芦苇。“苍苍”,形容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露”,是秋季其中一个节气的名字,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这里,我们取后一种意思,“白露”,就是秋天的露水。露水四季皆有,秋季尤多。在秋天的早上,大家细心观察会发现于叶片上往往凝结着露水,或曰露珠。而露水晶莹剔透,一说“白露”,则强调温度之低,水结成冰霜,即深秋的露水凝结成了霜,故曰“白露为霜”。这两句放在一起,描述的就是一幅深秋芦苇图。芦苇丛茂盛,则视线所及是一片白茫茫景象。芦苇又多伴水域而生,一阵风吹过,芦苇丛摇曳之际,会令人心生迷幻、不安之感。这时,诗人踏过周边草地,看到深秋清晨叶片上凝结的白露,这一切就会使得身处环境又添了一层寒冷、隔膜。之后再看后面的几句“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我们可以发现,描写芦苇那几个词的意思大致相同,但描写白露的词开始变化。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萋萋”、“采采”存在的意义,不是聚焦在内容上,而是从语音上有一个语气、情绪的深入。比如,“苍苍”读起来声音延长,作为诗歌开篇很开阔,作为起势很合适;而“萋萋”读起来的声音则显得紧迫了很多,正是诗歌中段;到了“采采”就有了一种延宕,作为结尾留给人无尽的情绪空间。后面形容白露的几句则是“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我们则偏重从意义上理解,“未晞”就是露水未干,潜台词是露水正在干的过程中了,所以证明现在温度上升,太阳初升;“未已”,还没完,这里指还没有干,也就进一步暗示我们时间的延长,温度继续上升,太阳升得又高了一些,但依然没有达到让露水干透的程度。所以这几句环境描写,无疑给我们营造了迷茫渺远的意境,也渲染了凄迷寒冷的气氛。同时给我们传递了一点:随着时间的延长,诗人的追寻和等待依旧没有停止。可见诗人之心的坚定与虔诚,可以说是一种“长久的专注”。后面一部分则是在讲诗人眼中的“伊人”。从“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伊人”的位置是不确定的。“一方”,一边,这里指对岸;“在水之湄”,指的是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在水之涘”,指的是水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诗人与“伊人”之间有距离,但这距离似乎是越来越近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接着看下一部分。再来看“寻求”这一部分:“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人在追寻那位“伊人”的身影,可他无论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都发现路途是艰险、高陡、迂回曲折的。不仅如此,他发现自己无论怎么走、走多远,他所追寻的“伊人”都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尽管“伊人”所在的位置在变,但永远可望不可即,二者之间的距离似近实远。那么我们可以梳理一下诗人的追寻过程,可以用执着、坚韧这类词来形容,他内心对于“伊人”一定是相当企慕的,企慕到什么程度呢?好比饥渴的旅人需要食物和水,溺水的人需要空气一样,诗人极度地需要“伊人”,他意识到生而为人的不完满,他需要“伊人”来填补他心灵的需求,灵魂上的渴欲。但我们同样从诗篇原文中可以得到一个残忍的事实:他没有追寻到“伊人”,他们之间始终有距离。我想,那一刻,诗人内心一定会有哪怕一瞬间的失落与苦闷。“求而不得”,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会经历的瞬间。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首诗才具有了哲理色彩。面对这种“求而不得”,不上不下的尴尬处境,我们大多数人无外乎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寻求,一种是放弃寻求。“放弃寻求”者可能不断陷入放弃寻求的怪圈,最后可能希望丧失,他们丧失了“寻求”的能力,直接落入得过且过的境地,成为了“懈意一生”的自弃之人。而“继续寻求”者则又会有两种方式去寻求:一种是换掉“求”法,这种方式不适合,我就再换一种,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会成为“方法”的囚徒,不断在寻求“方法”,甚至于他们后来不知不觉成为了“方法”的信徒,他们把寻求“伊人”这个目标,变成了以寻求伊人的方法有多少为目标,直接丧失了初心。另一种是换掉“求”的对象,可以说是“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也可以说是“广撒网”。“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换着换着可能也会出现方才所说的丧失本心的情况,而“广撒网”的,则会出现看似潇洒,实则从未驻足过生活的游戏心态,其生活看似千姿百态,实际上从未认真活过。《蒹葭》中这位诗人则于此为我们呈现了似乎是最笨拙的选择:从一而终,并且坚定不移地寻求下去,至死方休。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先知》中写道:“而我说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一切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一切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诗人不正是这样吗?他在一片混沌中,他在无边旷野上看到了那位“伊人”,从此他的世界就有了光,他不断地向光而行,一如“葵藿倾太阳”的本性,他始终专注于追寻,无问西东,不顾乌云密布、荆棘丛生,这期间他或许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工作、收获了认可,但充盈他心间的是任谁也无法熄灭的爱火。这是于他而言最高的奖赏。没有结果又怎么样呢?至少他努力过,他竭尽全力了,他问心无愧了。他不以任何算计的目的为准,勇敢地选择了追寻,开启了一件事;他又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在事情里优游卒岁。在别人看来,他过得很苦,但其实,于他本人而言,他过得很乐。不然,我们根本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在经历了这么努力的追寻依然“求而不得”之后,依然选择义无反顾地追寻下去。这样看来,这个人似乎不够聪明,是一个“痴人”。但正是因为有这么一股“痴”劲儿,才让他活出了自己生命的精彩。可见人各有志,人各有命,有精彩自然也有不精彩,但你绝不能为了自己的精彩去毁掉别人的精彩。那是丧尽天良的事。所谓“精彩”,不是要自己说的,是要别人说的,甚至还不一定是同时代人说的,是盖棺以后,甚至于很久以后的人们去评说的。那根本不归我们管,所以我们何必执着于现世的评价?想到,就去做,此事便了。“闻斯行诸”,不失为一种处事之方。左思右想,最后我还是再引一下清代学者王国维先生有“三境界说”,更能为我们参悟这首诗提供一个凭据: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如何解释呢?在此录顾随先生一说以备参考:他说第一境界是发心,第二境界是行脚,第三境界是顿悟。在我理解,“发心”是一个有关生命的事。也就是说“开眼看世界”,你一下子感觉到了有种比眼前事物的那种标志感更古老的存在——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星星呀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这些在你看来都再寻常不过的的事物,突然之间变了个样:天地早在你之前存在,那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该是怎样的寂寞而苍凉呦。也就是那么一刻,你突然对身边的事物也有了情感。那这一刻,你会不由自主地联系到自己身上,突然联想到自己又是和天地相连接的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你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也是孤独的,那你该如何安排这份孤独呢?你该如何活才配得上自己的孤独呢?这就是“忧生”。“忧生”,是“发心”的开端,是一个引子。“行脚”,可以联系“行脚僧”来理解,就是你在世间苦行。怎么理解呢?好比你去登山,爬到山顶后,你要下山,回到山脚下的那个家中。如果取“两点之间”那条捷径的话,你应该跳下去。但这样你就不可能回家了。要想真正回家,你只有沿着山路一步步走回山脚的家中。如果说“发心”是让你在一瞬间向内寻求,让自己突然离日常生活远了一点的话,那么“行脚”是在讲,你终有一天明白,你之前的“忧生”,并非逃离生活,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你当然可以在生活重负之下喘口气,在这之后要做的是接着去担荷生活,继续深一脚浅一脚走下去。这样活,才配得上自己的孤独,不辜负自己生而为人的使命。“顿悟”则是讲,你一下子发觉自己走的路都是岔路。那怎么办?还是要走,这样才有可能最终找到你要走的路。而这一层,须得经历行脚以后才不至于落入空泛之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蒹葭》中的“伊人”才被历代很多学者以多种学说解释着:比较经典的有三种——“爱情说”,意思是指爱人;“政治说”,意思是指贤人;“理想说”,意思是指理想。但其实,“伊人”无论是哪一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此明白,生活从来都不是空口白牙就过去的,从来没有“空度日”的时候,必须要亲身经历,无人可替代。人生本来没有意义,而只有你选择去做的时候,人生才有了意义。最后,请允许我将茨威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那时她还年轻,不知道上帝的所有馈赠,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希望大家都能得偿所愿,不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就到这吧。致谢:邓老师的《人间词话散讲》系列(可戳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来品读)本文后半部分释“三境界”的时候,有不少思路是述自邓老师此文。特此鸣谢。又及,重读昔年众位师友的旧文以后才又觉,有的话、有的事,只有经历了才能体会,只有见到了才能领会。以后还要继续经历、继续读书、继续笔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恩相遇!劉觀之

求其放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